解析太太药业的营销策略
- 陈龙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王依萌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朱先生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朱珠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张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蔡文丽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蔡文丽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蔡文丽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胡先生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杨小艺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刘先生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黄城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李旭豪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黑皮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王小五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王小五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二、切入医药OTC市场表现
2000年3月,太太的另一个品种意可贴上市,宣告了太太正式进军医药OTC市场,虽然是个小品种,却有惊人的表现:到年底仅9个月就实现销售回款3千多万元,迅速成为口腔溃疡药市场的,目前意可贴在少售药店五官科用药销售额排名居位。
它的成功依然得益于太太一贯的准确的产品市场定位及的广告创意,当时各省市市场上口腔溃疡的并无一个各省市性品牌(仅吴太口腔溃疡表现还可以)。但每年却有很过50%的人受到它的困扰,其发病率占口腔门诊病例的10%~15%。太太选择此品种作为其OTC板块拓展品种显示其决策层敏锐的市场洞察力,现今哪个企业也不会选择象80年代标语式的口号作为其产品广告语,象“无论如何也要尝一尝!”、“只要我喜欢,我愿意吃什么就吃什么!”之类的广告语比比皆是,但这样也出现一种情况:广告播出后,广告语一时间很流行,但大家只记得了广告语,却想不起是何产品!而意可贴的“一贴OK,意可贴!”中“意可贴”这个后缀有效的弥补了这个缺陷。
2001年PPA事件,康泰克退出,感冒药市场凭空多出一个6亿元/元的空缺,许多厂家都增加了对己感冒药的宣传,太太也不失时机地把正源丹推向市场,运作合理,但销售欠佳,究其原因,一是感冒药广告太多,正源丹淹没在这种广告大潮中,如果几年前不会是这般光景,二是正源丹这个名字,象个补药、,再加上是中药成分,消费者感冒来了,自然不会选择这个,虽然定位很好(因其私家调制基础是人参败毒散,适合体虚的老人、小孩、妇女),但市场宣传教育不够,幸好日前在太太网站看到这则消息:为了普及流感防治知识,由正源丹、北京红十字会、重庆红十字会及杭州红十字会联合组织的“正源丹·流感教育宣传月”活动于2002年1月起在各地区联合举行。这种活动早就该搞了,可惜已过了流感的高发季节。相比较之下,天士力的柴胡滴丸则为感冒新品中表现突出者,定位于退烧,以“舌下含服更有效,柴胡滴丸”吸引了无数的感冒患者。正源丹的电视广告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,中国的目标受众,是否能弄明白要传达的信息?——诉求点还可以表现得更清晰、直接些。
2001年底太太药业汉林清脂胶囊上市后,同样受到了同类药品厂家的关注,因为中国特殊的医药宏观市场环境,本产品注定要分掉一部分降血脂类市场份额!故也列在此讨论。
但本广告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,不可否认,本广告“每天清一清,血脂不再高!”的广告诉求很好,创意突出,从另一个角度,起码可以说是任达华在大陆表现的一个广告,看看他为洗发水等做的广告片就知道了,本片对任达华个人形象和气质把握较为准确。但对于目标受众中国高血脂患者来说,不大适合,这部分群体在50岁以上居多,思想还是比较传统,对港台偶像了解较少,自然不会理解此广告内涵,我觉得用其另一个产品苏适(厄贝沙坦)那种广告表现形式会好些。
三、能否成为太太健康产业的“第二引擎”
1997年,太太药业在自己经营策略上作了新的调整,从单一的中药行业向中西医药行业跨足,同年4月,太太药业斥巨资收购深圳第三大药厂———深圳**制药有限公司。藉此,太太药业实现了和医药领域双翼齐飞。
粗略统计,太太药业在市场上有以下品种:舒氨西林(氨苄西林舒巴坦针)、海他欣(他唑巴坦哌拉西林针)、、海舒必(舒巴坦头孢哌酮针)、倍能(美罗培南针)、胜城(盐酸拓扑替康针)、苏适(厄贝沙坦)、乐在(酒石酸托特罗定片)等,主要为早期的针剂和近期的二类新药苏适和乐在。
但其市场表现和其、OTC品种相比,不是很好,尤其是后来的苏适和乐在,品种很好,但终端工作差强人意,白白投入大量广告!市场主要靠医学传播推动,但太太仍寄希望于其无往不利的广告之上,而在各省市大规模的卫视广告之后,一线学术推广工作又不能及时跟上,尤其是苏适这个产品,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种,强彷二类新药,国内外上也刚起步,价格适中,非常好,基本**,保护心脑肾,安全降压,优于现在市场上的所有降压,会成为降压药的,适合通过医学传播进行学术推广,况且竞争厂家要么资本不足于与太太抗衡,要么现代营销意识淡薄,但很可惜,太太在一阵广告轰炸之后,没见太大举动。由此看出,要想成为太太健康产业的“第二引擎”,其营销策略仍需调整。
(责任编辑:丿丨丨)
上一篇:打入美国市场的关键点 下一篇:如何解决药品营销中的市场困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