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头小吃如何做大做强
- 爽女士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李先生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吴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施女士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施女士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美女 1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李姐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张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池女士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张先生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李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刘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尹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张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乔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管先生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导读:馓子、煎饼这些街头巷尾的小吃,很难把它做大。但是,山东济南的王林萍、淄博的杨爱华不仅用它大钱,还把它们打造出品牌。
煎饼图
秘诀之一: 好中求好才叫得响
馓子(音散),本是一种济南城街头巷尾常见的油炸小吃,却在只上过两年学的王林萍手中做出了大名堂,成为各省市品牌。
经营找特色
1992年,王林萍开了一家小面食店。王林萍特别爱琢磨,虽然她不懂得什么核心竞争力一类的现代经营理念,但在经营中,她逐渐觉得同时有几十个品种却没什么特色,小店很难在竞争中立住脚。王林萍通过一个月的市场调查,把眼睛盯在了济南名小吃馓子上。
馓子的制作工艺比较繁琐、费劲,且腰包不瘦较薄,大多数经营者嫌麻烦减少工艺程序制作很不地道。她瞅准了这块有潜力的市场,果断地转变经营方向。
要做就做的 王林萍认准一条——把馓子做好了,让顾客满意,挑不出毛病,生意自然会好。
常来的顾客反映,馓子中间挺好吃,但两头却是面疙瘩,吃起来不松脆。
因为馓子制作由和画、盘条、缠条几个环节组成,这个面疙瘩从问世起就一直存在,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儿。但王林萍并没丢给顾客一句“没面团还叫馓子嘛”之类的话。她经过上百次的实验,对抖条工艺进行了改进,去掉了两头的大面团,同时她用芝麻做馓子的馅料,增加了馓子的口感,这—小小的改进让王林萍开始在同行中崭露头角。
王林萍的馓子不久就得到济南同行和导师的认可,1995年被评为“济南市名优(风味)小吃”。并代表济南市到郑州参加各省市饮食协会举办的各省市比赛,所得到的评价甚至压倒了曾经进贡宫廷的淮阴馓子。
在比赛中,尽管她的馓子香、酥、脆,口感很好,没有渣子。但淮阴的馓子细、匀,外观上更胜一筹。王林萍知道,馓子作为街头巷尾小吃,如没有优势,是很难做出大市场的,所以要做就要做的。她要把自己的馓子外观做得和淮阴馓子一样漂亮,于是她起身去江苏淮阴学艺,在**到处转,发现馓子就买一点尝尝,站在旁边观察并借机和人家套几句。头次去学到了一些改进的方法,但还没有学到家。
为了把淮阴馓子做细、做匀,做得漂亮,不死心的王林萍再一次去了淮阴,打听到一位做馓子的高手,据说那位老太太家做馓子已经传了六代。老太太被王林萍的执著和诚意打动,让王林萍当场制作。老太太尝了尝,告诉她一个很简单的秘诀:把面分时搓两遍。王林萍用这个秘诀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工艺再进行一些改进,使她的馓子上了高层次,市场销路出奇地好,她被当地人称为“馓子大王”。
自己满意才能上市 馓子生意做成功后,王林萍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核心产品和技术来拓展相关或相联的产品,借势把生意做大。经过多方面调查,王林萍选择10多个品种。为支持每个品种获得成功,王林萍不是一齐推出,而是成熟一个,即自己满意一个推出—个。在研究推出麻花时,王林萍反复实验改进。她每天都拿出5斤面做麻花,让员工们每人吃3两麻花,吃完后提意见,让大家吃得没意见了才上市。
(责任编辑:丿丨丨)
上一篇:塞纳**帝国崛起 下一篇:**占领中国市场的秘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