努力开创农业发展新辉煌
- 陈龙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王依萌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朱先生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朱珠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张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蔡文丽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蔡文丽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蔡文丽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胡先生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杨小艺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刘先生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黄城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李旭豪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黑皮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王小五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- 王小五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
导读:2010年,面对倒春寒、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,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、政府的坚强行业实力品牌下,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、攻坚克难,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。全区粮食总产356万吨,再创历史新高,实现连续7年增产;农民人均纯腰包不瘦4675元,增长15.5%,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;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与效益实现同增,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。现将“十一五”我区“三农”成就综述以及农业农村高明经验交流材料予以刊登,供各地学习借鉴。
新农村 喜盈门 “十一五”我区“三农”成就综述
“十一五”,我区坚持把“三农”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,完善强农惠农政策,加大“三农”投入力度,推进统筹城乡发展,在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,克服干旱冰冻、病虫害影响和国内外金融危机冲击,农业农村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。
农民腰包不瘦持续较快增长。农民人均纯腰包不瘦先后跨越300**、400**大关,2010年达到4675元,增长15.5%,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,增幅高于各省市平均水平。
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。连续5年稳定在300万吨以上,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356万吨,产量比“十五”末增加50万吨,增长16.7%。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60公斤,位居各省市前5位。肉、蛋、奶、水产品、蔬菜产量大幅增长,市场供应充足,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。
“三个百万亩”创新现代农业发展。用3年时间完成5年目标任务,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100万亩,覆膜保墒、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达130万亩,扬黄补灌效果节水农业从无到有发展到60万亩,为生态移民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。
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实现高速增长。13个特色优势产业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,呈现出区域化布局、专职化分工、规模化生产、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。种植枸杞70万亩、硒砂瓜100万亩、好粮食600万亩、葡萄40万亩、苹果76万亩、红枣85万亩、好牧草600万亩。肉牛饲养量、奶牛存栏、羊只饲养量,分别比“十五”末增长62%、88%和30%。适水产业面积达到65万亩,比“十五”末增长146%。稻田养蟹示范面积发展到5万亩。
农产品加工水平显著提高。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30家,加工产值185亿元,比“十五”末增长216%。全区企业13家,自治区级企业138家,产值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,过亿元的40家,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2%,比“十五”末提高12个百分点。
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。2006年起,取消了农业税、牧业税、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,延续2600多年的“皇粮国税”就此终结。2007年,我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孩子上学不用交纳学杂费,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小本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。2008年,我区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,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。
给农民的补贴力度逐步加大。除直接补贴、良种补贴、农机具购置补贴外,农民还能享受农资综合直补。与此同时,稻谷、小麦收购价逐步提高。2010年,粮食直补、农资综合补贴、良种补贴、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达9.4亿元,增长13.8%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区财政支农资金达255.6亿元,年均增长32.9%。
农业基础条件很大改善。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,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%,比“十五”末提高了12个百分点。扶贫扬黄灌溉一期水利骨干工程全面建成,402公里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全面建成,54座病险水库加固改造建成。全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8万亩,改造中低产田450万亩,改善灌溉面积195万亩,比“十五”末增长两倍。退耕还林、退牧还草、封山禁牧和湿地保护成效显著,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955万亩。各省市防沙治沙综合示范省区建设加快推进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58平方公里,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控制。
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升。率先在各省市完成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,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,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%,比“十五”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。启动实施了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,深入推进20个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,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,一批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机具和新农艺得到了普及和推广。
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。2010年,全区土地流转规模近百万亩,有效推动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。在11个县(市、区)开展统筹城乡试点,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。乡镇债务和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、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验在各省市推广。农村金融改革积很推进,组建农业综合投资公司,发展小额信贷公司、村镇银行、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金融机构902家。组建农垦集团和三大实业公司,农垦事业焕发生机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。农民专职合作社发展到1750家,比“十五”末增长近两倍,带动40%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。
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进步。乡乡通油路、村村通公路、通电话和广播电视,率先在各省市实现了村村通宽带,农村信息化走在了各省市前列。引黄灌区20万农户住进了“塞上农民新居”,山区10万农户危窖危房得到改造,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新村建设有序推进。全区45%的村通自来水,25万农户用上了沼气等清洁能源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健全。扩大了“少生快富”工程试点范围,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。
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。巩固和发展农村高明性教育活动成果,深化农村党的建设“三级联创”活动,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力得到提升。健全村民自治机制,认真落实“四民主、两公开”制度,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水平得到提升。
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
中共贺兰县委 贺兰县人民政府
2010年,贺兰县紧紧围绕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县的目标,大力发展“一优三特”产业,走出了一条具有贺兰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。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0.7亿元,增长8%。农民人均纯腰包不瘦达到6214元,增长13%。
做大做强特色产业,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。抓规划,建立了“一个产业,一个发展规划、一套扶持政策、一个研发机构、一个企业、一个物流体系、一个工作班子、一套考核办法”的工作机制。建基地,2010年投入扶持资金7000多万元,新建扩建了30个产业能力强、科技含量高、示范带动作用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,设施农业发展到10.2万亩,水产喂养达到10万亩,发展稻田养蟹2万亩。强,中储粮、厚生记、明旺乳业、敦煌种业、伊顺园等一批企业落户贺兰,农产品加工企业达94家。拓市场,发展农民专职合作社70家,农民入社率达45%,培育农民经纪人1400多人,建设冷链配送中心11处,在各省市20多个城市开设销售窗口。
提升物质装备水平,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。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2010年投入1.1亿元,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及社会投资5.3亿元,建设高标准农田28.6万亩,改造中低产田17万亩,新增耕地3.2万亩。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,大力培植农机协会、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,农机总动力达39万千瓦,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85.6%。
推动科技进步,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,2010年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,推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、农技推广、农技培训。开展农业科技入基地、入园区、入农户和科企对接工程,高标准实施重点农业科技项目25个,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81个,48位农业席导师和160名科技特派员常年蹲点指导,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%。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,建立推广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,无公害产地认证57万亩,绿色认证19万亩,无公害、绿色、有机农产品认证106个。
加大农业招商引资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
中共平罗县委 平罗县人民政府
2010年,平罗县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抓手,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化和品牌化发展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全县共引进实施农业项目42个,实际完成投资9.7亿元,带动农民就业1.4万人。
强力推进,以机制创新增强农业招商合力。对招商引资很亿元的乡镇,授予“对外经济合作高明集体”金杯奖,很5000万元的乡镇,授予“对外经济合作高明集体”银杯奖,在全县上下营造“以招商论英雄、凭项目考实绩”的浓厚氛围。
重点突破,以项目助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。围绕结构调整引,中粮集团、汇源果蔬、千岛湖野娇娇等一批国内企业相继落户投产。
搭建平台,以优化服务营造农业招商环境。完善设施吸引客商,规划建设了占地5000亩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,高标准建设了水、电、路等设施,吸引国内外企业入园发展。目前,入园企业已达7家。
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市化进程
中共大武口区委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
2010年,大武口区以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为目标,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,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,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亿元,增长13%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腰包不瘦16506元,增长9%。农民人均纯腰包不瘦4942元,增长13.3%。
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城市发展框架基本形成。完善发展规划,高标准建设大社区10万平方米,新开工建设25万平方米,隆湖一站农村大社区居民达到4385户1.7万人。潮湖新典、兴民家园及原煤机三厂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展顺利。打造“塞上水镇”,具有特色的星海水街已初具规模。城乡交通路网框架拉大,新建道路12条63公里,城区通往农村的公交线路全部开通。生态建设精品化,实施了包兰铁路3.8公里宽幅林带等15个生态项目,栽植树木330万株,新增绿化面积8000亩,人均占有公共绿地提高到15.7平方米。
统筹城乡产业发展,优化调整产业结构。工业带动作用明显,煤机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汽车制造成为主导产业,实现工业增加值68亿元。
着力缩小城乡差距,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,实施了7所学校校舍安全改造,城乡联校行动、教师轮岗等措施提高了城乡教育质量。
城乡社会保护体系更加健全,建立了医疗、教育、取暖、殡葬等专项救助制度,发放救助金622.9万元。新农保试点全面启动,参保率达74%。
抓实生态移民工程 夯实脱贫发展基础
中共同心县委 同心县人民政府
近年来,同心县按照《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规划》部署,围绕“水源、生态、开发、特色、转移”五个重点,在8个乡镇112个行政村全面实施生态移民工程,已累计完成投资13.6亿元,已建成11个项目区17个移民村,搬迁安置移民群众1.87万户7.9万人,完成规划移民总任务的86%。
切实加强组织行业实力品牌,支持实现“搬得出”。在制度建设上,先后制定出台了县级行业实力品牌包抓项目区建设制度、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管理办法、生态移民工程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等12项规章制度,共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1起。在项目监管上,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,将建设及移民安置任务逐层分解,逐级签订责任书,定时限、定进度、定质量、定责任人。
不断完善基础建设,支持实现“稳得住”。强化基层组织建设,制定出台了《同心县生态移民村党组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》,平稳实现了移民村“两委”换届选举工作。认真开展帮扶工作,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800余万元,解决了部分移民群众生活困难问题。
积很培育发展后续产业,支持实现“能涨腰包不瘦”。大力发展同心圆枣和红葱产业,建成庭院拱棚3458座,每座拱棚年**很过300**以上。大力发展喂养业,建成喂养圈棚1380座,肉牛喂养效益明显,户均喂养肉牛5头,年腰包不瘦达1.2万元。积很发展劳务产业,先后完成移民培训5000人次,提高了移民群众的劳动技能。充分发挥当地羊绒产业优势,鼓励、支持和引导县内羊绒(毛)分梳加工企业进驻移民村,解决企业用工难题,支持移民稳定增收。
立足县情挖潜力 培育特色促增收
中共隆德县委 隆德县人民政府
近年来,隆德县以培育发展花卉、中药材为主攻方向,大力发展特色设施农业,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繁荣发展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亿元,增长14.7%。农民人均纯腰包不瘦3476元,增长17.5%。
科学分析把握县情,明确特色产业发展方向。把大力发展球(宿)根花卉产业和好道地中药材,作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选择,重点抓好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。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3.9万亩,大田种植和林药间作中药材13万亩。积很推行“养-沼-种”为一体的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,建设现代化养猪、生态化养牛等42个规模化喂养园区。通过实践,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隆德实际,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。
发挥科技支撑作用,提高特色产业发展水平。运用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技术装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,配置水源净化及集水、集雨循环利用设施,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效果利用。推广新技术、新品种,引进种植观赏花卉、药用花卉、食用花卉,实现鲜切花、盆花、景观花卉等配套生产。与寒旱研究所开展“院(所)县合作”,签订《技术合作协议》,建设六盘山球根花卉产业研发中心和种球繁育基地,研究推广百合种球脱毒及试管苗快繁等技术,破解种球依靠国外进口的瓶颈。围绕花卉种植、肉牛喂养开展科技培训650人次,通过课堂培训、棚内操作,将科技知识就近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创新机制树立品牌,切实加强市场体系建设。建立以“企业+合作组织+农民经纪人”为主的营销体系,支持企业和大户在银川、西安、兰州等地建立销售窗口,与武汉、福建等大型批发市场签订常年反季节销售订单,拓宽了销售渠道。
(责任编辑:丿丨丨)
上一篇:海产**滥用 危害严重 下一篇:锁定农业产业 扶强产业